第一章 技術物的發生論:具体化的過程 (一至四節)
III. 技術進步的節奏; 持續和輕微的改善,不連續和重大的改善
所有的技術物都有一種發生論(genèse),但很難定義每種技術物的生成,因為在生成過程中,技術物的個體性都在變化。我們只能勉強地根據它們所属的種類來定義它們。種類比較容易分辯,例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來分,這也意味著我們要接受用途是定義技術物的方式。然而,這種特殊性是虛假的,因為沒有任何固定的結構是相應於一種明確的使用。不同功能以及結構也可以生產同樣的結果,譬如說蒸氣機、汽油機、渦輪機、發條機的引擎都有相似功用。然而,發條機和引擎之間的類比性比起它跟蒸汽機的還要更高;鐘擺跟絞盤相類比,而電動鐘則跟電鈴或振子類比。使用將相異的結構和功能結合在一起來分為属和種,後者顯示了這種功能和另一種功能(也就是人在行動中的功能)的關係的意義。所以,就算我們將它們都称為引擎,它們同時属於不同的種類,而且個體性也會隨時間而變化。
然而,我們將不從技術物的個體性,或者甚至其特性(它非常不穩定)出發來定義其框架內的發生論的定律,而是將反過來問﹕從發生論的原則出發來定義技術物的個體性和特殊性﹕個別的技術物不是這個或那個東西,不是出現在現在和這裡(hic et nunc)東西,而是生成。[1] 技術物的一體性(unité)、個體性、特殊性,都是它生成的穩定的以及聚合的特徵。技術物並不先於它的生成(devenir),而是呈現於這種生成的每一步驟;技術物是生成的一體性。汽油發動機並不是無故出現的引擎,而是有一個族譜、一個連續性,它從第一個引擎開始一直到我們現在所認識的,而且將繼續進化。這樣說,就好像是系統發生(phylogénétique)一樣,進化中階段包含著一些動態的結構和圖式,它們都遵從形式進化的定律。技術存在根據聚合和適應來進化;它內裡依從內在共鳴(résonance interne)的定律來組合。我們不能說今天的汽車引擎是1910年的引擎的後裔,因為它是我們的祖先所造的引擎的後裔;或者因為它比起1910年的在功能上更完善,其實針對使用來說,1910年的引擎比起1956年的更先進。譬如說,它可以容許一定的過熱,而不導致卡死或者耗損,因為它的結構中有很重要的遊隙,而且沒有好像白銅一樣的脆弱的合金;它利用電磁機來點燃,比起1956年的引擎更獨立。一些舊的汽車引擎轉移到漁船之後不但運作正常而且沒有甚麽故障。我們要將1956的引擎定義為1910之後,需要通過內部檢驗它的因果系統(régimes de causalité)以及形式,因為形式要適應於這些因果系統。在今天使用的引擎裡,每個重要的零件都是通過能量的相互交換連接在一起,它有固定的位置和功能。燃燒室的形式,閥門的形式與尺寸,栓塞的形式等都属於同一系統,裡面存在著多樣的相互因果。這些元件的形式相應於某壓縮率,後者在發動之前需要先決的度數;汽缸蓋的形式以及金属物數,與循環的其它零件一起,產生了可以點燃的溫度;相應的,這個溫度作用在點燃器以及整個循環中。我們可以說今天的引擎是一個具體的引擎,而之前的是抽象的。在舊引擎裡面,每個零件在循環中有一個特定的使命,之後它就停止不再作用在其它零件上;引擎的零件就像是工人一樣,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工作,但他們之間並不互相認識。
我們在課堂上講解的熱力引擎的功能也是同樣的,每個零件都是與其它零件分隔開的,就好像黑板上所畫的一樣,各部份彼此獨立。舊引擎的構成是根據每個零件完整而且獨一無二的功能之間邏輯性的組合。每個零件的完善度視乎它是否能完全地實現它的功能。兩個零件之間能量的持續交換,如果其功能與理論不吻合的話,看起來就像是不完整的;而技術物有一種基本的形式,抽象的形式,當中每個理論以及物質的單位都被視為一種絕對,它需要一種相應於其功能的內在的完美性,來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組合的整合在這個情況下給出了需要解決的難題,雖然說是技術問題,但其實是不同組合之間的相容性。
雖然這些組合之間相互影響,但它們都需要被保養。在每個構成的單位中,我們找到一些特別的結構,我們可以称之為防衛的結構﹕熱力引擎的內燃汽缸蓋密立著冷卻的葉片,特別是在閥門的位置,來防衛強熱以及高壓 。在之前的引擎,這些冷卻翼片都是從外部加到汽缸和圓柱形的汽缸蓋的;它們只有單一的功能﹕冷卻。在最近的引擎裡,這些翼片有另一個功能,好像血管一樣抵抗由氣壓造成的汽缸蓋變形;在這些條件下,我們不能再分開容積上的(汽缸、汽缸蓋)整體性和熱力消耗的整體性。如果我們鋸掉或者磨掉汽缸蓋的空氣冷卻翼片,作為容積整體的汽缸將不足以發揮作用,而且會因為氣壓而變形。容積和機械的整體性和散熱的整體性共存,因為組合的結構是有雙重意義的﹕與依靠外部空氣的散熱網相比,葉片通過熱力交換構成了冷卻的表面。這些同樣的葉片,作為汽缸的一部分以不變形的輪廓限制了燃燒室,它所用的金属比起一個非脈狀的外売要少;這個結構的發展不是一個妥脅,而是一種相伴或者聚合﹕一個脈狀的汽缸可能比起一個具同樣硬度但平滑的汽缸的體積更小。 然而,進一步說,一個體積小的汽缸蓋比起一個厚的汽缸蓋,更能容許有效的熱力交換;葉片-脈狀的雙重結構能提高散熱的能力,不只是因為它增加了熱力交換的表面(這是葉片的性質),而且能縮少汽缸蓋的體積(這是脈狀的功效)。
技術難題在於各種不同的功能如何在一個結構裡聚合,怎樣妥脅互相抵觸的限制。 如果在上述的例子中,結構的雙重性造成抵觸的話,那只是因為脈狀的位置雖然可能達到最高的硬度,但當機器在運作時,它不一定有效地促進空氣在葉片間的流動來提供最好的降溫效能。在這個情況下,設計者可能必須要動用一個混合但不完整的配搭﹕如果這些葉片-脈狀要提供最好的降溫效能,需要比只是脈狀的設計更厚更硬。如果相反問題在於要獲得更高的硬度,它們則需要更多的表面積來補償因為空氣流動放慢造成的散熱緩慢。最後,葉片這種結構仍然能夠作為兩種形式的妥脅,如果要在兩種功能之中擇一完善,它則需要更多的發展。這種功能發展的分岐仍是技術物的抽象化的殘餘產品,而正是多個結構的功能之間的邊緣逐步的縮小,定義了技術物的發展。這個聚合解釋了技術物的特殊性,因為在一個既定的時代,操作系統不會有無限的多樣性;技術品種的數目比起技術物使用可能性要少;人類的需求的差異化可以是無限的,但是技術品種聚合的方向卻是有限的。
技術物的存在就好像是由一系列的匯合得出來的特殊的種類。這系列將由抽象走到具體﹕它讓技術存在變成一個完全一致化、一體化的系統。
在技術結構的進化中出現的聚合到底出於怎樣的理性(raisons)?它無疑需要一些外在的因果,特別是產出零件以及代換品的標準化。儘管如此,這些外因比起要適應無限的需求而造成種類倍增的那些外因並沒有更強,或更有力。如果技術物的進化朝著有限的類型,那是因為有一種內在的必然性,而不是受經濟影響或者實踐需求;並不是流水作業促成了標準化,而是標準化容許流水作業的存在。要從工匠製作到工業生產的過渡中,發現技術物的特殊種類的形成的原因,其實是將條件當成結果。穩定的品種的形成促成了生產的工業化。工匠所對應的是技術物進化的原始狀態,也就是說處於抽象的狀態;工業對應的是具體的狀態。我們在工匠的作品中找到的因材而異的特徵是非本質的;它來自抽象技術物本質性的特徵,建基在分析性的組織之上,開放給新的可能,而這些可能都是內在偶然的外在呈現。在技術工作的一致性以及使用需求系統的一致性的對立中,是使用的一致性佔了上風,因為因材而異的技術物事實上是一種內裡沒有度的(sans mesure intrinsèque)物;它們的標準來自外部﹕它還沒有實現內在的一致性;它不是一個必然的系統;它相對於一個需求的開放系統。
相反的,在工業層面來說,物獲得了一致性(cohérence),而需求的系統比物的系統更缺一致性;需求因工業技術物而異,它也因此獲得了調節文明的力量。 使用成為了對技術物的組合性裁剪。因為一個個別的想像要求一輛度身訂做的汽車,設計者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同的系列中選擇引擎、底盤,然後外在地改動一下一些特徵,例如將一些裝飾的元素加到汽車(本質的技術物)之上﹕這些都是非本質的元素,它可以是度身訂作的,因為這些都是偶然的。
在這些非本質的元素以及技術品種的本質之間的關係是負面的﹕當汽車越需要回應使用者的重要的需求,它的必要的特徵都因為外在的因素而受損;車的外売因為裝飾品而變重,形式不再只是相應於更佳的空氣流動。度身訂作的特徵不只是非必要的,它甚至跟技術存在的本質抵觸,就好像我們在外面添加的死物。汽車的重心昇高,重量也增加了。
然而,這不足以肯定技術物的進化是由一個分析秩序進化到一個綜合秩序,這個進化同時是由工匠制作到工業生產的過渡﹕就算這個進化是必要的,它也不是自動的,我們要找到這個進化過程的原因。這些原因主要來自抽象技術物的非完美性。 因為有分析性的特徵,物件需要更多的物料以及更多的勞動;邏輯上簡單,技術上卻更複雜,因為它是多個完整的系統抽凑而成。比起具體的技術物,它相對脆弱,因為每個系統的相對孤立構成了功能的次組合(sous-ensemble),而當該系統不在作用的情況下,威脅了其他系統的保存。所以,在一個內燃的引擎裡,降溫可能由一個完全獨立的次組合來實現;如果這個次組合停止運作,引擎會損壞;如果,相反地,當冷卻作用是來自組合內功能的集體效果的話,功能意味著冷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空氣降溫的引擎比起用水來冷卻的引擎更具體﹕紅外熱輻射和對流是不得不發生的作用; 它們在操作上是必需的; 水冷卻是半具體的:如果完全通過熱虹吸進行,則幾乎與直接空氣冷卻一樣實用; 但是使用水泵通過傳動帶從發動機接收能量,則增加了這種冷卻的抽象度。我們可以說,作為安全系統用水冷卻是具體的(如果缺乏從引擎到泵之間的傳送, 水的存在容許冷卻在幾分鐘內完成,因為水通過蒸發帶走了熱)。 然而,在正常的操作情況下,這個系統是抽象的;一個抽象的成份仍然存在,也就是說當冷卻系統缺水的時候。同樣,用脈衝變壓器以及儲壓器的電池來發動比起用磁電機更抽象,而後者則比起柴油機用空氣壓縮然後投入燃料來發動更抽象。我們可以說,在這個意義上,用磁輪以及用空氣冷卻的引擎比起慣用的汽車引擎更具體;所有的部份都扮演多種角色;如果說小摩托車(scooter)是航空專業的工程師的結晶一點也不出奇;汽車可以保留抽象的殘餘(用水冷卻,用電池以及脈衝變壓器來發動),航空業必須生產出最具體的技術物,以增強功能的安全性以及減少不必要的重量。
事實上存在著經濟束縛的聚合(減少原料、勞工,以及使用中的能量的消耗)以及技術的需求﹕技術物不應該出現自毀,它必須耐用以及保持穩定。就經濟以及技術兩種因素來看,看起來是後者在技術進化過程中有主導位置。 事實上,經濟因素存在於所有的領域;然而在一些進步最快的地區,例如航空、軍事,技術條件佔在經濟條件上風;經濟因素並不是純粹的。它們的干預背後有著眾多交錯的動機以及偏好,但這些同時削弱或者扭轉它們(奢侈品、貪新、商業廣告),更複雜的是在一些領域當中技術物之所以廣為人知是由於社會神話或者大眾意見,而不是它本身的性質。因此,一些汽車制造商將自動化讓步給附属品,或者就算當司機自身力所能及的事也要系統性地交給助力系統,來表現完美度﹕ 有些甚至為了好賣以及證明車的優越,將一些直接的功能給壓抑了,就好像手柄的起動機制,通過蓄電池的電能的應用來將功能得更具分析性。技術上來說有複雜的地方,然而製造商卻將這個壓抑表達成為一種簡化來顯示車很時髦,同時消滅過去起動困難的刻板印象。同樣可笑事情也出現在另一些保留手柄的汽車上,因為它們的樣子看起來很過時。汽車是充滿心理和社會推理的技術物,和技術進步並非一致﹕汽車的進化來自它的姐妹行業例如航空、海運以及貨車。
技術物的進化並不是絕對連續的(如果不是完全斷續的話)。它在不同的階段完善了系統的一致性。這些階段意味著結構性的重組,以及持續的進化。這由使用經驗所得來的細節的完善化,以及原料或者與其相關的更具適應性的裝置的生產。所以,三十年之間,通過應用更佳的金属,提高汽車碳氫燃料壓縮率,以及針對汽缸蓋以及活塞頭和爆炸現象的設計的研究 ,汽車引擎得到了不少改善。要製造燃爆而又避免爆炸的問題,無法通過對碳化混合物裡爆炸波在不同溫度、不同容積和燃燒點的擴散的科學研究得到解決。然而這種努力並不直接導致應用﹕實驗性的研究仍有待完成,相應於完善過程的是一種技術性。這些結構的重整容許技術物的專門化 構成了在物件的生成過程中的必要成分。就算科學在一定時間內沒有進展,技術物專門化的進程也不會停。這種進步定律是技術物在功能以及在使用的回饋中的自我因果以及自我條件化 。由各子集合(sous-ensembles)的組織的抽象運作構成的技術物,正是各相互因果關係的劇場。
在使用條件的限制下,這些關係讓技術物在它自身的功能內部找到了障碍﹕在這些不相容性中,子集合構成的系統累積的飽和(saturation)導致了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és)的出現,也正是因為如此,而對於這些限制的跨越構成了一種進步。[2]然而,也因為如此,這些跨越只能由跳躍來完成,通過功能的內在劃分的修改,系統的重新安排;障碍必須成為目標實現的路途。這正是電子管進化的例子,其中最典型的是真空管。三極管功能內部的障碍促成了結構的改善,從而出現了一系列的真空管。三極管一個最令人煩惱的現象是陽極以及柵格之間出現的電容。 這種電容造成了兩個電極之間的耦合,而如果要加強電壓則可能會導致振蕩(auto-oscillation)。這種不可避免的內部耦合必須通過外部安裝方法來補償,尤其是通過中和電路(neutrodynage),後者是通過使用對稱的燈架和陽極-柵欄交聯來實現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繞過它,我們在柵欄以及陽極之間加入了一塊靜電屏蔽;然而,這個添加物帶來的好處不只是加入了一塊電柵屏這麽簡單。柵屏不只消除了電極之間的耦合﹕處於柵欄和陽極之間, 它和前兩者的電勢差讓它成為了陽極的柵欄,以及柵欄的陽極。 它的電勢必須高於柵欄但低於陽極;要不然的話,電子就過不了到陽極去了。柵屏作用在柵欄和陽極之間的電子上。它同時是柵欄和陽極;這兩個結合在一起的功能並不是有刻意獲得的;它們是因為技術物的系統特徵而產生的副作用。如果柵屏不要干擾三極管的功能,除了靜電功能之外,它還要滿足移動中的電子。作為一個簡單的靜電屏蔽,它需要有一種連續性的電壓(tension),但這也干擾了三極管的動態性功能。 所以它必然地要成為電子流的加速柵欄,並且在動態性功能中扮演重要的位置: 當它根據在柵欄-陽極之間的位置逹到某一確定電壓的時候,它會大幅地增加了內在阻力,以及放大率。四極管不再只是一個陽極以及柵欄之間沒有耦合的三極管;四極管是一個有著巨大斜率(pente)的電子管,相比於三極管30到50的放大率,我們可以用它來達到200的放大率。
然而這個發現帶來了不便﹕在四極管中,陽極的電子的二級釋出(émission secondaire)造成了障礙。特萊根(Tellegen) 在第一個柵屏和陽極中間加上了一個新的柵屏﹕這個柵屏的網眼大,相對於陽極和柵欄,它帶著負勢能(一般來說是類似於陰極或者比其更高負值的勢能),它並不妨碍從陽極加速到逹陰極的電子,但因為它是負極的,所以它也阻止了二次電子的回返。五極管則是四極管的進一步,它帶有一個控制式的固定勢能的柵欄,它完整了功能的動態圖式。 然而,這種不可逆性的效能可以用集束的電子流來實現。如果將加速柵屏放置在控制柵欄的電氣陰影中,則二次發射的現象將大大減少。再者,在操作中柵屏和陽極的電容量的變化變得相當弱(不是正常的1.8pF而是0.2 pF),這實際上消除了在將管用於產生振蕩的組件中時的任何頻率滑動。 如果我們視柵屏為簡單的靜電防護屏的話,也就是說持續滿佈著電壓的壁疊,我們可以說結果四極管的功能圖式自身並不是完善的。這樣的定義太松散,太開放了。它需要將柵屏的多樣的功能併合到電子管,這樣來減低施加在柵屏的持續的張力以及它在柵欄和陽極之間的位置的不定性邊緣(marge d’indétermination)。 第一個要減低的是確定持續性電壓必須是柵欄的電壓以及陽極的電壓之間的中位數。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如下的結構,它相對於基本電子的加速是穩定的,然而它相對於由陽極釋放出來的附加電子,則是仍然是不確定的(indéterminée)。這個結構仍是太開放、太抽象。它可以是封閉的,相對應於一個必需的以及穩定的功能,這需要一個附加的結構,要麽是一個抑制性的柵極或者第三個柵欄,要麽是更準確地調整柵屏與其它部份之間的距離來配合控制柵欄的阻力。我們要留意加上第三個柵欄相等於對柵屏施加更大程度的限制﹕已存在的結構(由它們之間的相互因果所限制)的功能性以及附加結構的功能性之間存在著可逆性。通過補充性確定來完善現有結構的相互因果關係系統相當於增加一個具特別功能的新結構。 技術物中存在著功能和結構的可逆性。 在其操作範圍內,結構系統的超定性(surdétermination)在穩定其功能而又不增加新結構的情況下,使技術物變得更具體。定向光束四極管相當於一個五極管; 它作為聲頻功率放大器的功能方面甚至優於五極管,因為它產生的失真率較低。只有當這種結構具體地結合到動態操作模式組合中時,這種附加的結構才是技術物的真正進步; 因此,我們會說有定向光束的四極管比五極管更具體。
人們不應混淆技術物的具體特徵的增加與將其結構複雜化而增加的可能性。因此,一個雙欄管燈(其允許在陰極 – 陽極之間中彼此獨立的兩個控制門上的分別作用)並不比三極管更具體。 它與三極管的級別相同,並且可以被一對獨立三極管所取代,[3]只需要從外部連接陰極和陽極,並讓控制柵欄獨立。另一方面,定向波束四極管比李·德富雷斯特三極管更為進化,因為它實現了電子流可通過固定或可變電場來調控(modulation)的原始方案的發展和改進。
基本的三極管比起現時的電子管,表現出一種非確定性(indétermination),因為這些結構性的元件(除了由控制欄所制造出來的電子場相對應的調控功能之外)之間的互動都不是一早就被定義好。這些系統內的精確度以及相繼的閉合將一些出現有功能以外的不規則性轉變成穩定的功能 : 為了避免加熱以及電子二次放射而必要的負極化,包含著將原始柵極二分為控制柵極和加速柵極的可能性。在具有加速柵極的管中,控制柵的負偏壓可以降低到幾伏,在某些情況下為1伏。控制柵幾乎是名副其實:當它的功能更有效,管的斜率也增加更多。當控制柵接近陰極,相反,第二柵極的屏幕會移離它並保持在距陽極和陰極大約相等的位置。同時,操作變得更加嚴格,而動態系統就像公理式(axiomatique)的飽和一樣關閉。第一個三極管的斜率可以通過陰極的加熱電壓的電位變化(例如控制電子流的密度)來調節;這種可能性不再適用於斜率太大的五極管,因為它的特性會因加熱電壓的大幅度變化而發生劇列的變化。
不可否認,技術物的演變同時遵循差異化過程(例如在五極管中,三極管的控制門被細分為三個柵欄)以及具體化過程(每個結構單位執行多於一個的功能),這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上這兩個過程是相互關聯的。 差異化之可以是可能的,是因為它容許有意識以及有計算地,將整體功能的相關效應(它們是因為要完善主要功能而姑息地沒有被正確糾正) 整合到組合的操作中,以達到預期的結果。
從克魯克斯管到柯立芝管的發展進展中我們也可註意到同類的進化。 前者不僅比後者效力差, 功能也不太穩定,而且更複雜。 實際上,克魯克斯管利用陰極和陽極之間的電壓將單原子氣體的分子或原子分解成正離子和電子,然後加速這些電子並向其施加大量動能,以免受到對陰極的影響。相反,在柯立芝管中,生產電子的功能與電子的加速功能分離。 電子的產生是通過熱電子效應進行的(泛称熱電子,因為它通過電離來完成),之後再加速。因此,這些功能通過分隔開來而浄化,相對應的結構也變得更加獨特和豐富。 柯立芝管的熱陰極在結構和功能上比克魯克斯管的冷陰極更豐富。但是,從靜電的角度來看,它也是一個陰極。更是如此,因為它包括一個相當狹窄地局部化的熱電子的生產點,並且圍繞燈絲的陰極表面的形狀決定了靜電梯度,這容許將電子聚焦成窄束然後投射到陽極(在普通管中為幾平方毫米)。相反,克魯克斯管缺乏類似的生產點來有效地聚焦電子束,從而獲得接近理想準時性的X射線源。
此外,在克魯克斯管中存在的可電離的氣體不僅造成了不穩定性的缺點(通過將分子固定在電極上而使管硬化,也需要利用閘來將氣體重新引入管中)。這種氣體的存在也帶來了一個根本的缺點:在陰極和陽極之間的電場加速過程中,氣體分子對已經產生的電子同時也造成了運動障礙。這個缺點提供了一個抽象技術物中功能對立的典型範例:產生加速電子所需的氣體同時是其加速的障礙。這種對立在柯立芝管(高真空管)中被消除了,因為協同的功能組別被分配到新定義的結構。通過這種重新分配,每個結構都可以獲得更大的功能豐富性和更完美的結構精度; 例如陰極,它不是由任何金屬製成的簡單球形或半球形蓋,而是由拋物線形碟形物構成的組合,其中心是產生熱電子的燈絲。陽極,在克魯克斯管中相對於陰極所佔據的位置,在幾何上與舊的對陰陽重合。新的陽極-陰極有兩個綜合的功能,一方面它產生電勢差,另一方面它阻礙了因電勢下降而加速的電子,將後者的勢能轉化為波長短的光能。
這兩個功能是協同的,因為只有在電場的勢下降之後,電子才獲得了最大的動能。 因此,在此時此地才可以通過突然停止電子流動來提取最大的電磁能量。最後,新的陽極-陰極對減低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也發揮了作用(由於將電子的動能轉換為電磁能的效率很低,約為1%),並且這一新功能完美配合了前述兩個功能:在電子束的撞擊點,將一塊難熔的金屬板(例如鎢)埋入形成陽極-陰極的塊狀斜角銅條中; 該金屬板上產生的熱量通過在外部有冷卻翅片的銅條而傳到管的外部。
這三種功能具有協同作用,因為銅條的導電特性與其導熱特性緊密相關。此外,銅條的斜角部分也有利於目標-障礙功能(對陰極),電子加速功能(陽極)和散熱。 我們可以說,在這些條件下,柯立芝管是既簡化又具體化的克魯克斯管,其中每個結構都實現了多個但協同的功能。克魯克斯管的不完美之處在於它的抽象和手工(artisanal)特徵,因此需要對功能進行頻繁的修正,這是由稀有氣體所造成的功能的對立引起的。 柯立芝管中去除了這種氣體。 與電離相對應的模糊結構完全被陰極熱電子帶來的新特性所取代,該特性具有完美的整齊度及可調節性。
因此,這兩個例子表明了功能的分化和同一結構上多個功能的凝聚其實是一幣兩面,因為互易因果關係系統內結構的分化消除了(通過將它們整合到功能中)曾經是障礙的副作用。每個結構的專門化是積極的協同功能一體性的專門化,擺脫了抑制這種功能的副作用。 通過將功能內部重新分配到兼容的一體性中,取代之前分配所造成的偶然或對立,使技術目標得以實現。專門化不是按功能進行的,而是按協同作用進行的; 構成技術物的真正子集合是功能的協同作用,而不是單個功能。這因為尋求協同作用,技術物的具體化可以是簡化。 具體的技術物不再與自身作對,它不再有會損害其整體功能的副作用或不會將其排除在外。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已具體化的技術物中,可以通過協同關聯的多個結構來實現一個功能,而在原始技術物和抽象技術物中,每個結構都負責實現某特定的功能,並且通常只有一個。技術物具體化的本質是總功能中功能子集的組織。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理解在什麼意義上功能的重新分佈在抽象技術物和具體技術物的不同結構的網絡中進行:每個結構都履行著幾個功能,然而在抽象的技術物中,它僅履行一項基本的功能,然後再被整合到整體功能中。在具體的技術目標中,結構完成的所有功能都是積極的,必不可少的,並已整合到整體功能中; 原本抽象技術物中被消除或減弱的功能的邊緣性活動,反而成為具體技術物正面和積極的發展; 之前不相關或有害的地方反而成為功能的環節。
這進展假定每個結構都受到與其功能所有組件相對應的特徴構造函數(constructeur)的有意識影響,彷彿人造物與物理系統(包括能量交換,物理和化學轉化)沒有任何不同。 在具體的技術物中,每個部分不再僅僅是具有與構造函數所需功能完善所相對應的本質,而且是整個系統的部分,其中包括了不同的力量,而且產生在設計意圖之外的效果。具體的技術物是一種物理化學系統,該系統跟隨科學定律相互作用。 技術意向(intention technique)的目的只有在符合普遍科學知識的情況下,才能在技術物的構造中達到完美。 應該明確的是,這種知識必須是一般的(或普遍的),因為技術物屬於應對人類需求的人工物這一事實並不影響作用在技術物內部或者其與外部世界之的物理-化學活動。技術物與物理化學系統之間的差異僅在於科學的不完善。 作為預測技術系統中相互影響的普遍性的科學知識仍然具有某些缺陷。 它們無法完全精確地預測所有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對應於已定義目的的技術系統與實現此目的的相互作用的因果科學知識系統之間仍存在一定距離的原因。 技術物永遠無法完全被理解; 因此,除了非常偶然的情況之外,它也不會是完全具體的。只有完全掌握了技術物中可能存在的所有現象的科學知識,才能對結構進行功能的最終分配和對結構進行精確的計算。 然而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技術物的設計方案(包括使用目的的表示)與它所處的現象的科學描述(僅包括有效、相互的因果的方案)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差異。
縮小技術與科學之間的間隔是技術物具體化的條件。 原始的手工階段的特徵是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關性低,而工業階段的特徵是高度相關性。 當一個特定的技術物變得具體時,它的構造就變成工業的,這意味著該技術物的構造意向和科學觀點幾乎吻合。這就解釋了一個事實,即在某些技術物可能早於其他投入工業生產。 絞車,捲揚機,融焰爐,液壓機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忽略摩擦,電化,電動感應,熱和化學交換現象的技術物,因為它們不會導致技術物損壞或故障。經典力學容許我們科學地理解這些稱之為簡單機器功能的主要現象﹕另一方面,在17世紀工業上不可能製造出離心式氣泵或熱力發動機。 第一個工業製造的熱力發動機,紐康門的熱力發動機僅使用負壓,因為冷卻作用下蒸汽凝結的現象在科學上是已知的。同理,靜電機器幾乎一直保持手工,直到今天,因為通過電介質產生和傳輸電荷,然後通過電暈效應使這些電荷流動,這種現象至少要到18世紀才有認識,但卻一直都不是非常嚴肅的科學研究主題。甚至在維姆胡斯特起電機之後的范德格拉夫(Van de Graaf)發電機,也保留了手工的東西,儘管它具有較大的尺寸和較高的功率。
III. 技術進步的節奏; 持續和輕微的改善,不連續和重大的改善
因此,正是功能協同作用的發現象徵了技術物發展的進程。 然後要提問的是,這發展是突然而來還是源自一個持續的過程。 作為操作中涉及的結構的重組,它是突然的,但它也可能包括幾個連續的階段; 因此,在弗萊明(Fleming)發現加熱金屬產生電子之前,就不可能出現柯立芝管。 但是帶有靜電陽極-陰極的柯立芝管不一定是產生X射線或伽馬射線的最新版本。人們可以針對某特定的用途對其進行改進。 例如,一項重要的改進就是使得X射線的源頭更接近理想的幾何點,這包括在管中將呈塊狀平板的陽極安裝在軸上:該平板的移動可以由放置在管外部的感應器產生的磁場控制 ,如同電樞的轉子一樣。 電子的撞擊區域在銅板邊緣附近變成一條循環線,因此提供了非常寬的散熱可能性。但是,在靜態和幾何上,發生撞擊的位置相對於陰極和管是固定的。因此,儘管對陰極以高速滾動,但X射線束來自幾何固定焦點。 在這個固定點, 旋轉的陽極管可以在不增加衝擊區域尺寸的情況下增加功率,或者在不降低功率的情況下減小衝擊區域的尺寸。 然而,這種旋轉陽極的功能與陽極固定電子的加速和中止功能一樣完美。 它更好地實現了散熱功能,從而改善了既定功率下燈管的光學特性。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旋轉陽極的發明為柯立芝管帶來結構上的具体化? -不,因為它主要起到減少不利因素的作用,這種不利因素不能轉化為整個組合功能的積極面向。柯立芝管的缺點是,對立性在操作中仍然殘留著,這表現為其將動能轉化為電磁輻射的效率很低。 毫無疑問,這種糟糕的表現並不構成功能之間的直接對抗,而它實際仍是一種對立。 如果鎢錠和銅棒的熔點可以無限提高,我們可以很快地聚集非常強的電子束。但實際上,由於我們很快就達到了鎢的熔點,而且因為效率低,它會散發出大量的熱,因此我們不得已要犧牲光束的細度,電子的密度或者速度,這同時意味著犧牲X射線源的準時性,輻射的電磁能量或所獲得的X射線的穿透性。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方法來提高在對陰極上所進行的能量轉換的效率,我們將可以改善柯立芝管的所有特性,消除或減少在這操作中最顯著的對立。(因為電子彼此排斥,電子束不能被精確地集中,而導致的這種對抗作用相對較弱,人們可以通過集中裝置對其進行補償,例如陰極射線示波器或電子顯微鏡的靜電或電磁透鏡)。旋轉陽極可以減少在精細度和功率之間,在光學特性和電子特性之間產生的對抗後果。
因此,有兩種類型的改進:修改功能分佈,從根本上增強功能協同作用的改進,以及不修改此分佈但減少對抗作用所造成的影響。在發動機中使用更規則的潤滑系統,自潤滑軸承,更耐久的金屬或更堅固的組件都是在這方面上的小改進。因此,在電子管中,發現某些氧化物或金屬(例如釷)的高發射率使人們有可能製造出氧化物陰極,該陰極能在較低的溫度下工作,並且相對於相同密度的電子通量吸收較少的熱能。然而儘管這種改進在實踐中很重要,但由於氧化物塗層的相對易碎性,它仍然是小改進,只適應於某些類型的電子管。大功率柯立芝管的旋轉陽極仍然只是一個小改進。 它取代了一項重大改進,其中包括高效能量轉換的發現,容許將用於加速電子的功率降低到幾百瓦,而在X射線管中它其實有幾千瓦。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說,小的改進會損害重大的改進,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小修小補來掩蓋了技術物的真正缺陷,真正的對抗性,這些補償是非必要的技巧,而且不能完整地整合到整体功能中。 抽象性的危險在這些小改進中再次顯現出來。 因此,通過銅桿和散熱片進行靜態冷卻的管比起帶有陽極旋轉的柯立芝管比要更具体。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在管子的操作過程中陽極的旋轉停止了,則接收到集中電子束的陽極的點幾乎瞬間進入熔合狀態,整個管子就會損壞。 因此,該操作需要一種新的修正,即安全系統通過另一操作來間接地調節一個操作。在上述的分析中,只有在陽極已經旋轉的情況下,陽極電壓發生器才能運行。 繼電器的使用提供陽極電壓的變壓器從属於陽極電動機的電感器的電流。但是這種從屬關係並不能完全減小旋轉陽極裝置引入的分析距離。 例如,由於軸的損壞,在陽極不旋轉的情況下,電流仍會流過電感器。 即使電感器未通電,繼電器也可保持通電。
極端複雜化和完善的附加安全或補償系統,雖然能逹到相似的效果,但並沒有達到具体化甚至不為其做準備,因為它所採取的途徑不是具體化的途徑。 較小的改進路徑是繞道,在某些情況下有實際使用價值,但幾乎不會促使技術物的進化。 它將每個技術物真正的設計隱藏在大量複雜的權宜處理之下。這些微小的改進使人們對技術物的持續發展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從而降低了必要轉變的價值和緊迫感。因此雖然商業上以這種虛假的更新來表現技術物的進步,然而持續不斷的細微改進不會帶來任何明顯的轉型。 這些細微的改進可能如此不顯眼,以至於被疊加在日常物品上的時尚形式的周期性節奏所掩蓋。
因此,僅說技術物是從抽象到具體是不夠的。 還應注意,此過程包括了必要的,不連續的改進,以導致技術物的內部設計的改進是飛躍式而不是沿著連續的路線。 這並不意味著技術物的發展是隨機的,無法預見的; 相反,較小的改進是在一定程度上隨機進行的,因為不協調的擴散而使技術物的純粹路線過度負荷。技術物的真正改進是通過突變實現的,然而這些突變是有方向的:克魯克斯管中包含柯立芝管,因為克魯克斯管中通過進行淨化來組織和穩定的意圖一早已以一種既混亂又真實的狀態存在於柯立芝管。 許多廢棄的技術物是未完成的發明,它們仍然是開放的虛擬性,並且可以根據其深刻的意圖和技術實質在另一個領域中加以採用和擴展。
像任何進化一樣,技術物的進化也帶來了絕對起源的問題:我們可以追溯某特定技術現實的誕生到哪個時間點呢? 在五極管和四極管之前,有李·德富雷斯特的三極管。 在李·德富雷斯特的三極管之前,有一個二極管。 但是二極管之前有什麼?二極管是絕對原點嗎? 不全然,當然在此之前,熱電子發射是未知的,但長久以來人們就知道電場在空氣中傳輸電荷的現象:我們認識電解已經有一個世紀了,而氣體的電離也有幾十年了。作為技術方案,對於二極管來說,熱電子發射是必需的,因為如果電荷傳輸具有可逆性,則該二極管將不是二極管。 這種可逆性在正常條件下不存在,因為其中一個電極是熱的,因此是可發射的,而另一個電極是冷的,因此是非發射的。使二極管本質上成為一個二極管(雙向閥)的原因是,熱電極幾乎可以是陰極或陽極,而冷電極只能是陽極,因為它不可以發射電子。 如果它是正的,它只能吸引電子;即使相對於另一個電極是負的,它也不能發射。這意味著,如果將外部電壓施加到電極,如果陰極相對於陽極為負,則電流將由於熱電子效應而流動,而如果熱電極為陽極,相對於冷電極為正,則電流將不流動。 正是電極之間的功能不對稱的條件的這一發現構成二極管,而不是電場通過真空傳輸電荷的發現: 單原子氣體的電離已經表明自由電子可以在電場內移動。 但是這種現象是可逆的,不是兩極化的。 如果將裝有稀薄氣體的管翻轉,則正極柱和燈環相對於該管會轉改到另一側,但相對於來自發電機的電流方向則保持在同一側。二極管是由電場的這種可逆的電荷傳輸現象與不可逆性條件之間的聯繫所構成的,該不可逆性條件是由於可傳輸電荷是單種電荷(僅負極),並且僅通過兩個電極之一進行加熱; 二極管是一個真空管,兩端分別有熱電極和冷電極,在它們之間會產生電場。 所以確實存在一個絕對的開始,這是電極的不可逆狀態和電荷通過真空傳輸的現象的關係:這是被創造出來的技術本質。 二極管是一種不對稱電導。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一本質比弗萊明閥的定義要廣。 至今我們已經發現了其他幾種創建不對稱電導的方法。 方鉛礦和金屬的接觸,銅和氧化銅的接觸,硒和另一種金屬的接觸,鍺和鎢,結晶的矽和某金屬的接觸,這些都可產生不對稱的電導。 最後,我們可以將光電電池視為二極管,因為光電子在電池的真空中表現得像熱電子一樣(在真空電池中以及在氣體電池中,但這一現象因為加入光電子而引起的二次電子發射而變得複雜)。 那麼二極管是否應該也称之為弗萊明閥?從技術上講,弗萊明閥可以在多種應用中替代,如鍺二極管(用於低電流和高頻),硒或氧化銅整流器(用於低頻和高強度應用)。 但是使用並不是最好的標準:我們也可以用旋轉轉換器代替弗萊明閥,這一技術物使用的基本方案與二極管完全不同。 實際上,熱電子二極管構成了一個明確的屬(genre),它具有其歷史性的存在。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純粹的操作方案,可以將其轉換為其他結構,例如不完善的導體或半導體的結構; 操作方案是相同的,以至於在理論方案上,可以用符號(不對稱電導)來表示一個二極管,該符號不會預先判斷所用二極管的類型,而由建造者決定。 但是,純粹的技術方案定義了技術物存在的類型,這個類型是以其理想功能來定義,這與歷史類型的現實有所不同。從歷史上看,弗萊明二極管比鍺、氧化銅或硒和鐵整流器更靠近李德弗雷斯特三極管,但是,它們用相同的示意符號表示,並在某些情況下具有相同的功能,可以代替弗萊明二極管。 弗萊明閥的本質並不包含在其不對稱的電導特性中; 也是產生和傳輸這種可減速、加速和可偏離的電子流的原因,該電子流可以被分散或集中,排斥或吸引。 技術物不僅僅由於其在外部設備中的功能(不對稱的電導)而存在,而且還取決於它本身:正是因為這樣,它才具有不飽和度以及延代的能力 。
我們可以將原始技術物視為一個不飽和的系統:後續改進也將介入其中,系統逐漸趨於飽和。 從外部,可以相信技術物會退化並改變其結構,而不是變得更完善。 但是,可以說技術物的演變是家族的生成:原始物是該族的祖先。我們可以將這種進化稱為自然的技術進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燃氣發動機是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的始祖。 克魯克斯管是柯立芝管的祖先; 二極管是三極管和其他多極管的祖先。
在每個系列的起源處,都有明確的發明行為。 從某種意義上說,燃氣發動機是從蒸汽發動機出來的; 氣缸,活塞,傳動系統,抽屜式的分配和燈的佈置都與蒸汽機相似。但說它從蒸汽機出來,就好像說二極管是從電離放電管中出來:此外,還需要一種新的現象,一種在蒸汽機和放電管中都不存在的方案。以蒸汽機為例,加壓燃氣鍋爐和熱源都在汽缸外。在燃氣發動機中,是汽缸本身作為爆炸室,成為鍋爐和爐膛:燃燒發生在汽缸內部,是內燃。 在放電管中,電極無關緊要,電導保持對稱。熱電子效應的發現使得可以製造類似於放電管的儀器,後者可以經電極化而產生不對稱電導。 技術物的起點以構成技術本質的發明的這種綜合為標誌。
技術本質的特點是:它在整個進化過程中保持穩定,不僅穩定,而且通過內部發展和逐步飽和而成為結構和功能的生產者。內燃機的技術本質之所以能進化為柴油發動機的技術本質是正是功能的進一步具體化:在之前的發動機中,壓縮時氣缸內燃料混合物的加熱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它有可能產生爆炸而不是產生爆燃(帶有漸進爆炸波的燃燒),這限制了既定類型燃料的可允許壓縮率。相反,在柴油機中由於壓縮而導致的過熱變得至關重要並且是正面的,因為正是由它引起了爆燃。 這種壓縮作用的積極特徵是通過更精確地確定化油器必須介入循環的時刻而獲得的:在之前的汽化器式发动机,化油可以在將燃油混合物引入油門之前的不確定時間進行。在柴油發動機中,當活塞進入上止點時,必須在引入和壓縮乾淨的空氣且沒有燃料蒸氣的情況下進行化油,因為這種引入會導致爆燃的開始(發動機循環的啟動時間 ),並且只有在壓縮結束時,空氣達到最高溫度時才可能導致這種情況。因此,與汽油發動機相比,柴油發動機在空氣中引入燃料(化油)具有更多的功能意義; 它被集成到一個更飽和,更嚴格的系統中,給製造者帶來更少的自由度,給用戶帶來了更少的容忍度。三極管也比二極管更飽和。 在二極管中,不對稱電導僅僅受熱電子發射的限制:當陰極-陽極電壓升高時,陰極保持確定溫度,內部電流會越來越多,但會達到一定的上限( 飽和度),這是因為陰極發射的所有電子都被陽極捕獲。因此只能通過改變陽極電壓來調節流過二極管的電流。 相反,三極管是這樣一種系統,其中流過陽極-陰極空間的電流可以連續變化而無需改變陽極-陰極電壓; 二極管的原始特性(電流的變化作為陽極-陰極電壓的直接功能)仍然存在,但電流可以通過調節控制柵的電壓的變化而倍增。在三極管中,陽極電壓上的變化功能獲得了個化(individualisée),自由的和確定的特性,這是因果關係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為系統添加了一個元素,並因此增加其飽和度; 在技術物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功能隔離而導致的系統飽和更加突出; 在五極管中,流經陰極-陽極空間的電流變得獨立於陽極電壓,因為陽極電壓的值介於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由散熱的可能性來定義)。這種特性足夠穩定,可以使用五極管作為張弛振盪器(oscillateurs de relaxation)的負載電阻,當陰極射線示波器的水平偏轉電壓,它會產生線性鋸齒; 在這種情況下,屏幕電壓,控制柵極電壓和第三柵極(抑制器)電壓保持固定。相反,在三極管中,當有一個給定的控制柵電壓,陽極電流隨陽極電壓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三極管的功能仍近似二極,而五極管在運作中側不再是這樣; 這種差異是基於以下事實:在三極管中,陽極仍然扮演著俘獲電子(動態作用)和產生電場(靜態作用)的模糊角色。相反,在四極體或五極體中,柵欄-屏(grille-écran)擔當了維持電場,調節電子流動的角色。 平板陽極僅保留電子捕獲的作用; 因此,五極管的斜率可以比三極管的斜率大得多,因為即使在沒有變化或偏轉的情況下(屏幕處於固定電位),陽極電路中插入了負載電阻器導致電流增加,陽極電壓下降時,它仍然可以保持加速靜電場的功能。可以說,四極管和五極管消除了三極管中存在的對抗作用,這種對抗作用是由陽極加速電子的功能和捕獲由同一陽極加速的電子所傳遞的電荷的功能之間的對立關係。 而當插入負載電阻器時,會導致陽極電勢下降,並降低電子的加速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屏幕柵應視為固定電壓的靜電陽極。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四極體和五極體確實來自基本三極管方案的飽和和協同具體化的發展。 屏幕柵集中了所有與靜電場有關的功能,這些功能對應於固定電勢的守恆。控制柵和陽極僅保留與可變電勢相關的功能,但程度上有很大的增強(在運行過程中,五極管的陽極放大之後可增加30至300伏之間的電位); 比起三極管, 控制柵所吸收的電子更少,這使得處理高輸入阻抗視變得可能:控制柵的功能變得更純粹,並確保直流電的電子輸送。 我們可以更嚴格地說,它是靜電結構。因此,我們可以將五極管和四極管視為三極管的直接後代,因為它們通過將功能重新分配為協同子組合(sous-ensembles synergiques)來減少不兼容性,從而實現了其內部技術方案的發展。 在隨後的發展中,組織性發明的具體方案的基礎(sous-jacence)和穩定性,確立了技術譜系的統一和分支。
技術物的具体化使它處於自然物和科學表象之間的位置。 抽象的、原始的技術物遠無法構成自然系統。 抽象的技術物只是一些在根本上被分隔開來的科學概念和原理在物質上的翻譯。它們被組合在一起只是因為它們的聚合會產生預期的效果。原始的技術物不是自然的物理系統。 它是知識系統在物理上的翻譯。 因此,它是一個或一組應用程序。 它來自知識,但甚麼也學不了。 它不能歸納為自然物體,皆因它是人工的。
相反,具體的技術物,即進化了的技術物,更接近自然物的存在方式,它趨向於內部連貫性,採納了循環的因果關係系統,另外 它也結合了自然世界的某些部分,後者變成了功能的條件,形成了因果關係系統的一部分。技術物在進化的同時失去了人造的特性:人造物的本質在於它需要人類的干預,以保護物件免受自然界的侵害,並賦予它存在以外的地位。人造性並不是早在制造源頭就與自然生產自發性對立的特徵:人造性是属於人類行為內部的,無論這行為干預在自然物或完全的人造物上。在溫室中獲得的只產生花瓣(重瓣花)而不能產生果實的花,是人造植物的花:人類已經使植物的功能脫離了其連貫的實現方式,因此,除了通過嫁接等需要人工干預的過程之外,植物再也無法繁殖。 天然物的人造化所產生的結果與技術具體化的結果相反:人造植物只能在該實驗室中存在,因為它是溫室植物,具有複雜的熱力和水力調節系統。最初的生物功能系統所開放的功能是彼此獨立的,僅靠園丁的照顧就可以聯繫在一起。 (溫室的)開花已變得純淨,脫離,不規範的, 植物開花直至枯萎,沒有產生種子。 它失去了抵抗寒冷,乾旱和中暑的最初能力; 原始自然物的規定成為溫室的人工規定。 人造化是人造物中抽象的過程。相反,通過技術具體化,原本是人造物卻變得越來越類似於自然物。[4] 最初,此技術物需要外部規範化的環境,例如實驗室、車間或者工廠; 逐漸地,當它變得更具體時,它變成能夠在沒有人造環境的情況下完成工作,因為它的內部連貫性增強了,其功能系統通過自我組織而完善。 具体化的技術物與自發產生的自然物可以對比。它將自己從原先依賴的實驗室釋放出來,並動態地將實驗室整合到它的功能裡。它與其他技術或自然物之間的關係成為法規式並允許自我維護操作條件; 該物不再是孤立的。 它與其他物相關聯,或者是自給自足的,而在開始時它是孤立的並且是異質的。
這種具體化的結果不僅是人類和經濟上的結果(例如通過授權去中心化),而且還具有智力上的意義:具體化的技術物的存在模式類似於自發產生的自然物的存在模式, 我們可以合法地將它們視為自然物,也就是說,對其進行歸納研究。它們不再僅僅是某些早期科學原理的應用。 儘管它們可能在原理上不同於自然結構,但它們的存在證明了具有與自然結構相同狀態的某種結構的可行性和穩定性。 對具體技術物的運行方案的研究具有科學價值,因為這些對象不是從一個單一的原理推導出來的。它們見證了一定的操作和兼容的模式,而這些模式不僅是存在的,並且早於設計的意圖:這種兼容性未包含在用於構造物的每個獨立科學原理中,因為它是憑經驗發現的。 從對這種兼容性的觀察中,我們可以回到單獨的科學來提出它們的原理之間的相關性問題,並找到相關性和轉換科學,我們可以称之為一般技術(technologie générale)或者機械學(mécanologie)。
但是,這種一般技術如果具有意義,就必須避免建基在技術物對自然物,特別生物的同化(assimilation)上。 必須嚴格杜絕類比或外部相似之處:它們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誤入歧途。 對自動機的思考是危險的,因為它可能僅限於外在特徵的研究以及濫用式同化的操作。只有技術物中或技術物與其環境之間的能量和信息交換才算重要,旁觀者所看到的外在行為並不足以是科學研究的對象。 甚至沒有必要找到一門單獨的科學來研究僅僅是作為自動機的調節和命令機制:技術必須考慮技術物的一般性(universalité )。從這個意義上說,控制論是不夠的:控制論具有巨大的優點,它是對技術物的第一個歸納性研究,並表現為對專業化的科學學科的中間領域。 但由於它是從某些特定的技術物的研究開始的,所以它的研究領域也太專門化了。它從一開始就接受了技術必須拒絕的東西:根據屬和種的標準對技術物進行分類。 沒有自動機的属, 只有技術物,它們具有實現各種程度的自動化的功能組織。
使控制論變成跨學科研究失效的原因(然而,這也是諾伯特·威納賦予其研究的目的),是將生物和自我調節的技術物等同的最初假設。現在,我們只能說技術物趨向於具體化,而諸如生物之類的自然物從一開始就是具體的。 具體化的趨勢不應與完全具體存在的狀態相混淆。 任何技術物都殘留有某些抽象的方面。 我們不應超越這個極限,將說技術物和自然物等同。我們必須研究技術物的演變過程,以便我們可以將具體化過程確定為一種傾向(tendance); 但是我們絕不能將最後的產品隔離出來,以宣布它完全是具體的; 它只是比以前的更為具體,但仍然是人造的。 我們必須考慮技術物隨時間演變的具體化進程,而不只技術物的分類,如自動機。只有這樣,生物和技術物之間的相近性才具有真正的意義,而不是甚麽神話性的。 如果沒有地球上的人類去思考和實現最終性(finalité),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自然界中存在調節結構(放鬆器,放大器,或者亞穩態,這可能是生命起源的一個方面),光靠物理因果關係也無法產生積極有效的具體化。[5]
[1] 根據一些特定的方法,我將技術物的起源與其他類型的物(審美物, 有機物)區別開來。我們也必須將這些特定的生成/進化方式與在生成後通過考慮各種物件的特徵而建立的靜態分類方法區分開來。發生論方法的目的恰恰是要避免使用分類的方法來將物分為屬和種。技術物過去的發展對於其在技術性形式的存在中是至關重要的。技術物是技術性(我們稱之為超越邏輯(analectique)的方法)的承載者,只有當後者掌握了其發展的時間意義時,它才能成為適當的知識的對象。 這種充分的知識是技術文化,不同於技術知識,後者僅限於掌握孤立的功能模式。 一個技術物與另一技術物的關系既是水平也是垂直, 通過屬和種分類的知識是不足夠的:我們將嘗試指出技術物之間的關係在什麼意義上是轉導(transductive)性的。
[2] 這些是技術系統個體化的條件。
[3] 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因為每個棚欄可以完全調控(moduler),然而在兩盞燈的情況下,只是部份。
[4]其他版本:技術物變得自由並自然化。
[5]句子的結尾是對1958年校樣的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