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和上海社科院联手开拓了媒体与技术哲学系列,这个系列的委员会由国际知名的技术和媒体理论家组成,如Carl Mitcham, Andrew Feenberg, Bernard Stiegler, Siegfried Zielinski, Mark Hansen等,系列首先推出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意外地哲学思考》,跟着还有英国媒体理论家Mathew Fuller以及德国媒体理论家 Friedrich Kittler的作品,我们也欢迎国内的专家学者原创性的书稿。
媒体与技术哲学丛书
二十世纪快速的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导致了失向(Dis-orientation)。这个失向不只是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而且是如这个词字面所理解的 “去东方化”﹕ 东方(orient)已不再是东方,而更象是西方的复制,无论是商品,概念,生活方式,还是梦想。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想像被彻底改变;因为当时,中国思想或中学被视为”道”而西方思想被视为”器”。这个笛卡儿式的取向在今天完全迷失,因为中学变成了 “图形” 而不是 “背景”(如格尔塔心理学意义上的)。原本被视为根基的中国思想,成为了全球化科技文化的装饰品。
“背景”和 “图形” 逆转标志着今天全面的失向。当下的任务并不再只是要超英赶美,而是重建中国本身的技术思想。我认为正是因为缺乏对于技术的反思,我们在中国并找不到强而有力的批判理论,而只有长期由欧美进口。这并非说中国没有出现过技术思想,而是说我们没有系统性地去梳理这些思想,来给予它新的力量。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做的,而不是在儒释道的理论中随便抽几句来大作文章或者强调西方有的中国也有。长期以来知识界对于技术问题并没有很大的关注,讨论大多围绕英美的自由主义或者欧洲当代哲学理论,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发展批判技术和媒体哲学的困难。而当前的人工智能热虽然在学界掀起了很大的回响,争先恐后常识性地评论各种社会现象,但却无视西方存在了多年的技术和媒体哲学。只有以西方为对话的对象,我们才能发展出适合当代的中国技术思想。
这正是国际哲学和技术研究网络(www.philochina.org)在2014年成立的初衷,它希望能从技术的角度来建立中西哲学(特别是与欧洲)的对话,以及重新思考现代化,在中国发展出一个批判技术和媒体哲学作为对工业化丶全球化以及当代哲学的反应。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以及多名世界知名的技术丶媒体哲学家的支持。研究网络在来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与媒体哲学的翻译以及原创作品的出版,同时组织各种国际交流及讨论。
系列主编,网络发起人﹕许煜
2018年夏,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