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3月至4月/杭州) : 技术与感知学

2月 26, 2019

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春季高级研修班:

技术与感知学

更多: https://mp.weixin.qq.com/s/9v1FZjfvZhC76huW8qkDvA

 


 

2019年春季由贝尔纳·斯蒂格勒和许煜任教的 “技术与感知学”(Technology and Aesthetics)高研班将以海德格尔的“论艺术作品的本源”(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为出发点,以及人类纪为大背景来重新检视技术与感知学之间的关系。

 

斯蒂格勒的系列讲座以“危机与开放”(The Risk and the Open) 为主题,质问了在人类世时代,艺术,中国与艺术,政治经济与艺术,有何可为?这些问题必须联系起来 – 艺术,经济,政治,地方性 – 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一般而言,艺术作品所能够,以及所知道的,就是去打开:打开一个地方,给予场地,并构成地方性。这种开放性带来了危险。这种危险对于生物来说是死亡;在人类世时代,生命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而迫近眼前的危险则是已成为技术圈的生物圈的毁灭。课程将通过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阅读来处理这些可怕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将回顾过去两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论述和假设来思考海德格尔的地方概念以及博伊斯的社会雕塑。

 

许煜的系列讲座“艺术与宇宙技术”(Art and Cosmotechnics),将继续过去三年(包括“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以及“控制论与艺术”等)所提出的“宇宙技术论”来理解海德格尔关于技术与艺术的论述。讲座将由海氏后期的思想和经历,如1964年的〈哲学的终结以及思考的任务〉,1967年在雅典艺术学院的演讲〈艺术的起源以及思考的目的〉以及他与里尔克、保罗·塞尚和保罗·克利等作品的邂逅,来思考他所提出的艺术本源以及技术的问题,以及当前人类纪共时化以及同质化的技术进程中感知学的意义。课程希望通过论述艺术经验的多样化,超越欧洲的美学传统来审视感知和感知性的问题,思考艺术和创造力在人类纪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位置。

 


 

「师资

 

 

贝尔纳•斯蒂格勒,生于1952年,巴黎高等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历任巴黎国际哲学学院课程主任,法国国立视听研究所副所长,音乐与声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他在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创立了创新与研究所(Institutde recherche et d’innovation),并出任所长至2018年。斯蒂格勒是当代知名的哲学家,并且先后在欧美多家大学任教,他现为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特骋教授。斯蒂格勒迄今出版逾三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技术与时间》(三卷本)、《回声学》(与德里达合著)、《象征的贫困》(De la misère symbolique)、《怀疑和失信》(Mécréance et Discrédit)、《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自动化社会》等,其中《技术与时间》被认为“重新确立了技术在哲学领域的地位”,他的最新著作为《什么叫疗伤?超越熵纪》(Qu’appelle-t-on Panser ? Au-delà de l’Entropocène,2018)。

 

许煜,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哲学博士,自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吕纳堡大学哲学研究所,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访问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巴黎西蒙东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www.philochina.org) 的发起人。许煜的专着包括《论数码物的存在》(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2016年/英文版,2019/中文版)、《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初论》(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2017年/英文版),以及《递归与偶然》(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 2019年/英文版),他也编有 《非物质展三十年之后﹕艺术、科学和理论》(30 Years after Les Immatériaux: Art, Science and Theory, 2015)

 


 

—课程安排—

 

“危机与开放”

The Risk and the Open

斯蒂格勒的系列讲座

主持:许煜、陆兴华

法语翻译:张海裕

时间: 2019年3月11日、18日、25日

4月1日、8日,下午2:00——5:00

 


 

“艺术与宇宙技术”

Art and Cosmotechnics

许煜的系列讲座

时间: 2019年3月11日、12日、25日

4月8日,上午10:00——12:00

3月11日:论技术多样性(On Technodiversity)

3月12日: 大地与世界(Earth and World)

3月25日: 山与水(Mountain and Water)

4月8日:    何谓感知化?(What is called sensibilizing?)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405室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阅读文本—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

海德格尔,《诗人何为?》(1946 )

海德格尔,《技术问题的追问》(1949)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与思考的任务》(1964)

海德格尔(翻译﹕许煜),《艺术的起源与思考的目的》(1967)

海德格尔(翻译﹕许煜),《艺术与空间》(1969)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弗索瓦·朱里安(翻译﹕张颖),《大象无形- 或论绘画之非客体》

Heinrich Wiegand Petzet and Martin Heidegger, 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with Martin Heidegger, 1929-1976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rO8KnBwrNHsGbEOp5s3tA

提取码:iqc6

關於我們

國際研究網絡,提供技術哲學、科技哲學、數碼研究等的學術資訊。

關鍵字: 技術哲學、科技哲學、數碼研究

訂閱我們的最新消息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Go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