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讨会 (11月9日至10日, 中国杭州): 后现代及其后?

17 10 月, 2019

后现代及其后?

——暨《后现代状况》出版四十周年

 

时间:2019年11月9日、10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 (南山) 学生公寓报告厅

 

演講者: 艾什利‧伍德沃德(University of Dundee/UK), 莎拉‧威爾森(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UK), 貝爾納‧斯蒂格勒(Institut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aris & CAA/ FR), 菲利普‧帕雷諾(Artist/FR), 李洋(Peking University/CN), 許煜(Bauhaus University Weimar & CAA/ HK), 東浩紀(Genron Magazin/JP)

 

学术支持:高士明、余旭红、管怀宾

 

会议召集:许煜

 

主办:

 

China Academy of Art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技術與哲學研究網絡

器道哲學與技術研究網絡

前言

 

本次研讨会以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著作《后现代状况:一份关于知识的报告》出版四十周年为契机,重新审视后现代的概念及其留给今天的遗产。1979年至今,《后现代状况》和利奥塔的其他作品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预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技术奇点统辖了这个时代的主导话语,面对如此局面,利奥塔对知识生产和社会组织所作的新技术转换的判断不仅依然有效,而且承担越发重要的关键性评估作用。

 

从历史上看,如果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与欧洲现代性的一次决裂,是对我们批判性理解社会转型的一次邀约,那么这种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基于一种欧洲的立场的。欧洲以外的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如果像一些欧洲知识分子所声称的那样,非欧洲国家,比如中国,只有现代化而没有现代性,那么在利奥塔的话语中,后现代对于那些没有现代性的文化意味着什么?后现代主义在非欧洲文化中的广泛接受,难道是他们自身知识反思的盲点?从时间轴上来看,这一广泛接受表明的是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一过程的进步,还是一种必须被质疑的虚构?鉴于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技术性融合,世界历史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重新进行表述呢?除了技术发展的同步之外,还有可能对技术的未来有不同的阐述吗?

 

在这个重新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之后,艺术的贡献是什么?这也是利奥塔不斷在提出的问题。他在1985年于蓬皮杜艺术中心所做题为“非物质”的展览中,以及他在1988年出版的书籍《非人》中,都试图揭露数字技术的潜在变革力量及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他还反复詰問艺术的作用。如今“非物质”仍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同时令人吃惊的是,他竟想从13世纪日本和尚道元希玄禅师那里寻找启发。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利奥塔自1979年以来的这些反思和努力?这次研讨会希望聚集一直致力于利奥塔研究的学者们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超越利奥塔和他所处的时代。

關於我們

國際研究網絡,提供技術哲學、科技哲學、數碼研究等的學術資訊。

關鍵字: 技術哲學、科技哲學、數碼研究

訂閱我們的最新消息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Go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