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拉图尔 | 重置现代性!上海站 系列工作坊5.4-5.7

4月 30, 2017

上海种子根基研究员布鲁诺·拉图尔及其团队将于2017年5月4日至7日带来一系列名为“重置现代性!”工作坊。工作坊将着重采用在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比较性视角,集中讨论在深层生态突变的当下,现代性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对“科学”这一概念的不同层面、如何理解领土和主权,如何理解技术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最终讨论宗教的功能。


活动首先会邀请欧洲团队(布鲁诺·拉图尔及其团队)提出他们对现代性的重置性观点。接着,中国团队会对欧洲团队的建议进行尽可能广泛的“检验”。显然,在中国的国情下,欧洲团队所提供的这些建议并非全然有效。因此,此次工作坊希望发起一个复杂的对“差异”进行转译和协商的进程。中国的参与者将会带来许多其他的资料、案例、现场、情形或概念作为支撑材料,带来有关现代性之构成的全新理解。

工作坊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一重新评估的进程,从而对欧洲和中国的思想家、艺术家、知识分子、活动家和政策制定者在面对这一新情形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目标并非重启东西比较这种陈词滥调,而是要利用生态突变这一艰巨的考验来比较两种文化如何对它做出反应以及它们重新评估自身现代化历程的方式。这两种高度复杂的文明先是屈从于各种形式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冲击,近年来又不得不面对新的气候变化格局所带来的巨大的反冲力,为进行一场富有成效的碰撞提供了理想的契机。

工作坊将从布鲁诺·拉图尔于2017年5月4日晚的主题发言(公开讲座)出发,在之后的3天里展开导论、圆桌会议和小组讨论。


工作坊(5月5日-5月7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4楼 | 拉图尔工作坊空间

  • 时间:

5月5日-5月7日 14:00-18:00

  • 流程:第一部分:圆桌讨论(约1小时30分钟,同传)。工作坊由一场圆桌讨论开始,参与者为布鲁诺·拉图尔,以及一组讨论嘉宾。每一位讨论嘉宾可演讲约10分钟。第二部分:小组讨论(约1小时15分钟,交传)。讨论嘉宾与观众将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更深度的头脑风暴。第三部分:录制(约45分钟)。最终,一部分讨论的成果将通过此次特别设计的视频设备录制下来。
  • 报名方式:将您的姓名、联系方式、语言、职业、参加工作坊日期(可多选)、参加理由发送至exhibition@shanghai-project.org
工作坊1:重设我们与科技的关系(5月5日)
西方的传统思维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偏见,即低估实现科技进步所需经历的过程。人们将技术视为对象,因而无法理解技术发展所需经历的每个环节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无论是人类或非人类因素)。比如说,我们不应仅仅将污染问题视为技术发展的外在结果,这种看法也同样适用于发展所创造的工作岗位。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将技术视作一项进程而非一系列对象,结果会如何?对于进程的偏见同样适用于科学世界观,它是由一系列步骤和程序产生的结果。因此,它无法被工具化为一种准教条式的结果。讨论嘉宾:

  • 韩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戴丽娟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历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 郭文华
    国立阳明大学教授,专长为医疗与公共健康的社会研究。
  • 许煜
    任教于德国吕纳堡大学哲学研究所,并负责该校“参与的技术生态学”的研究项目。
  • Anna Greenspan
    上海纽约大学数字媒体(互动创意与技术)专业助理主任,全球当代媒体助理教授。

主持人:

  • 孙绍谊:美国南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
  • Luca Gabbiani:法国东亚研究所中国史副教授
工作坊2 转换立场:重设我们与土地的关系(5月6日)
对于我们居住的空间,有个惯常的视角是将自己置于“地球”之上,由高处向下俯瞰,而生态突变即意味着一切“外部”形式的消失。现代性不断干扰着我们的生态系统(从广义上而言),它们激起一系列反作用,将我们困在一个反馈循环中。污染、气候变化、酸雨这些现象是无法被传统国家边界所包含的,而它们深深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在土地内部寻找一个向外的视角。
在城市规划专家、生态建筑师、越境污染专家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作坊将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人类世,现代人将如何吸收这些变化,并免于陷入另一个标准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
讨论嘉宾:

  • 彭保罗(Paul Jobin)
    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东亚学系副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李麟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 主持建筑师
  • 王婧
    人类学、声音研究者,声音活动策划人,现任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 Horacio Ortiz
    巴黎多菲纳大学国立研究所IRISSO研究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人:

  • 马杰明(Jérémy Cheval):城市规划学者
  • Francesca Valsecchi:设计师
工作坊3 现代性在中国的问题(5月7日)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不仅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而且已经明确注意到本次工作坊所关注的问题与物质基础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场工作坊将利用前两天提出的问题,向大家提出三个基于中国视角的关键问题:谁是历史的新行动者?他们居于何处?他们将如何定义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讨论嘉宾:

  • 徐芦平
    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中心(CNMM)副研究员,副主任。
  • 吴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刘鹏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孙绍谊
    美国南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

布鲁诺·拉图尔(1947,法国波恩),人类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上海种子根基研究员。从事现代人类学工作30年,已出版多本书籍,其中包括《我们从未现代过》(1991) 和《探求存在的模式》(2012)。并被ERC授予及认可成立一个关于“存在的模式”的数字合作平台。他现今是巴黎政治学院媒体研究室的负责人。从2013年10月起,他在伦敦政经兼任教授,同时也在康奈尔大学任职博文讲座教授五年。当他在政治学院时,他开创了媒体实验室,通过数字化方式的传播来提供给社会理论以机会,同时他和Valrie Pihet一共开创了一个关于艺术和政治的实验性的项目(SPEAP)。他曾获2013年度霍尔堡国际纪念奖(该奖项相当于人文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關於我們

國際研究網絡,提供技術哲學、科技哲學、數碼研究等的學術資訊。

關鍵字: 技術哲學、科技哲學、數碼研究

訂閱我們的最新消息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Go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