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舉行的活動

/

線上研討會 (2023年1月10-11日) 21世紀的控制論研討會

Cybernetics,「控制論」或「人機操作論」,不是思想史上一個突發的偶然事件,它首先作為一門新的機器學的出現打破了17世紀以來的機械主義。諾伯特·維納在1948年的出版物《控制論:或關於動物與機器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學》中提出「控制論」,以克服柏格森時間和牛頓時間的對立:前者是生物性的、創造性的和不可逆轉的,後者是機械性的、重復的和可逆轉的。再且,「控制論」作為一門普遍性的學科,能夠統一所有其他的科學學科,隨後也涵括了社會科學。這在尼克拉斯·盧曼、海因茨·馮·福斯特、溫貝托·曼圖拉納和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研究中充分體現,被稱為「二階控制論」。第三,「控制論」作為一門哲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西方哲學的最新發展,被馬丁·海德格爾聲稱「控制論」標誌著西方哲學和形而上學的終結或完成。

今天,「控制論」已經被幾乎所有的工程學科、藝術和人文學科所吸收,特別在藝術、媒體研究和技術哲學,因此,它已經實現了所承諾的普遍性。「控制論」的特性和意義仍有待詰疑,而此一詰疑必須超越所謂的「加州意識形態」及其延伸的餘波。麥克盧漢在1970年代的一次采訪中曾說,俄羅斯發射的人造衛星標誌了「自然界」的結束和「生態學」的開始。隨著1960年代從衛星上拍攝到的地球全貌的圖像,「地球」的觀念轉化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工產品。巴克敏斯特·富勒意義上的宇宙飛船,也正是在這個轉折點上,標誌人類、自然和技術之間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深層的「控制論」時代。然而,我們仍會不期然的陷入自然和文化的二分法,而沒有完全理解「控制論」的意義和局限。我們現代人,對科學都是酗酒者,沒能從「進步」的反饋中走出來,正如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所描述,現代人對「無限」的追求導致了沒有什麽比無限更可怕的認識。我們需要一種新的「遞歸認識論」。如格雷戈裏·貝特森所倡議的,要重新釐定方案:現代人既然繼承了「控制論」思維,就必須進而克服對它的沈醉。這個新的方案必須從「控制論」出發,而且必須超越「控制論」才能有所成就。

 

21世紀的控論  Cybernetics For the 21st Century

由廣東時代美術館媒介實驗室、器道哲學與技術研究網絡以及漢雅精舍聯合主辦。本項目由許煜學術策劃,吳建儒統籌,共邀請了八位來自全球不同地域的社會學家、哲學家、科學史學家。他們從不同地域、歷史、社會和哲學角度回顧二十世紀的「控制論」,以及思考「控制論」運動對未來思維的貢獻。

講者包括:

安德魯·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凱瑟琳·海勒斯(N.Katherine Hayles,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拉瓦·格羅維奇(Slava Gerovitch,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娜拉·安東馬裏尼(Brunella Antomarini,意大利羅馬約翰·卡伯特大學)、米卡爾·克裏茲卡維斯基(Michał Krzykawski,波蘭卡托維茲西裏西亞大學)、馬修·特裏克洛特(Mathieu Triclot,法國貝爾福·蒙貝利亞技術大學)、大衛·莫倫(David Maulén de los Reyes,智利首都科技大學)、原島大輔(Daisuke Harashima,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

聯合主辦:廣東時代美術館媒介實驗室, 器道哲學與技術研究網絡,漢雅精舍

 

線上研討會時間:於2023年1月10-11日 由香港漢雅精舍舉辦

21世紀的控制論 研討會之一

2023年1月10日,北京時間20:00-22:00

主題:地域與認識論

對話嘉賓:

安德魯·皮克林 Andrew Pickering

斯拉瓦·格羅維奇 Slava Gerovitch

米卡爾·克裏茲卡維斯基 Michał Krzykawski

大衛·莫倫 David Maulén de los Reyes

主持及研討:許煜 Yuk Hui

本次論壇以英語舉行,提供中文同聲翻譯,線上參與報名鏈接

 

21世紀的控制論 研討會之二

2023年1月11日,北京時間21:00-23:00

主題:政治與人工生命

對話嘉賓:

凱瑟琳·海勒斯 N. Kathetine Hayles

布魯娜拉·安東馬裏尼 Brunella Antomarini

原島大輔 Daisuke Harashima

主持及研討:許煜 Yuk Hui

本次論壇以英語舉行,提供中文同聲翻譯,線上參與報名鏈接

 

/

《器顯》(Technophany) 特刊發布(12 月 15 日): Local Futures – Technophany, Launch Event

Local Futures – Technophany, Launch Event

Could Yuk Hui’s concept of cosmotechnics be a useful tool for thinking ab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a Latin American technological thinking? Approaching the fragmentary possibilities of Latin American techniques, which are linked by a shared territory and history yet not unified by them, is a strategy for re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imperialism. This process has, nevertheless, no intention of homogenizing languages, mythologies, religions, cultures, ontologies and technics themselves. We rather aim to direct ourselves towards futures, which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clusion, we haven’t been able to imagine yet.

In this event we’ll have a conversation around the question of a possible latinoamerican cosmotechnics with some of the authors of Technophany’s first special issue ‚Local Futures / Futuros Locales‘.

Date: Dec. 15th, 10:30 -12:30h (Mexico City) / 15 de Diciembre, 10:30 – 12:30, CDMX

Venue: Room E, Coordinación de Investigación, Facultad de Filosofía y Letras, UNAM, Mexico City

Speakers:


Online

Hugo Esquinca
Joel White
Renzo Filinich Orozco
Javier Blanco
Emma Baizabal

 

Present

Ana María Guzmán Olmos
Francisco Barrón
Alan Díaz
Eduardo Makoszay
Francisca Zalaquett

/

講座、研討會 (2022年10月28日-12月16日) 藝術、技術與哲學系列論壇之二:21世紀的控制論

艺术、技术与哲学系列论坛之二“21世纪的控制论”系列讲座暨论坛
英文及项目整体详情请浏览For English and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https://medialab.timesmuseum.org/lectures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发起了为期两年的公共研究项目“21世纪的控制论”。本次项目由许煜担任学术主持,吴建儒策划,共邀请了八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域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科学史学家,包括安德鲁·皮克林 Andrew  Pickering(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凯瑟琳·海勒斯 N. Kathetine Hayl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拉瓦·格罗维奇 Slava Gerovitch(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娜拉·安东马里尼 Brunella Antomarini(意大利罗马约翰·卡伯特大学)、米卡尔·克里兹卡维斯基 Michał Krzykawski(波兰卡托维兹西里西亚大学)、马修·特里克洛特 Mathieu Triclot(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技术大学)、大卫·莫伦 David Maulén de los Reyes(智利首都科技大学)、原岛大辅 Daisuke Harashima(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从不同地域、历史、社会和哲学角度回顾二十世纪的控制论以及思考控制论运动对未来思维的贡献。
主办: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联合主办: 汉雅精舍项目支持: 项目启动得到M Art Foundation慷慨支持合作网络: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媒体支持: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信睿周报、艺术界

支持: 广东时代美术馆

鸣谢: 时代中国

 

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2月
10月28日起至12月16日每周五发布一场讲座,12月线上集体研讨会时间待发布
讲座观看地址:
https://medialab.timesmuseum.org/lectures
控制论不只是思想史上一个偶然的事件,它首先作为一门新的机器学的出现打破了17世纪以来的机械主义,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的出版物《控制论:或关于动物与机器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中提出控制论机器克服了柏格森时间和牛顿时间的对立,前者是生物性的、创造性的和不可逆的,后者是机械性的、重复的和可逆转的。其次,控制论作为一门普遍性的学科,它能够统一所有其他的科学学科,其后也包括了社会科学,这在尼克拉斯·卢曼、海因茨·冯·福斯特、温贝托·曼图拉纳和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的研究中充分体现,后来被称为“二阶控制论”。第三,控制论作为一种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因此马丁·海德格尔声称控制论标志着西方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终结或完成。今天,控制论已经被几乎所有的工程学科、艺术和人文学科所吸收,特别是艺术、媒体研究和技术哲学,因此,它已经实现了所承诺的普遍性。控制论的显著性和意义仍有待诘疑,而此一诘疑必须超越所谓的加州意识形态及其残留的产物。麦克卢汉在1970年代的一次采访中曾说,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自然的结束和生态学的开始。随着1960年代从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全貌的图像,地球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工制品,或者是巴克米尼斯特·富勒意义上的宇宙飞船,也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深层的控制论时代。然而,我们仍然容易陷入自然和文化的二分法,而没有真正理解控制论的意义和局限。我们现代人,都是酗酒者,没能从进步的正反馈中走出来,正如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描述的那样,现代人对无限的追求导致了没有什么比无限更可怕的认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递归认识论,如格雷戈里·贝特森所提倡的来重新定位新的方案,因为他继承了控制论思维,同时寻求克服对它的沉醉。这个新的方案必须从控制论出发,但它只有超越控制论才能生存。
 


 

演讲嘉宾与主题

 

2022.10.28 Fri
安德鲁·皮克林 Andrew Pickering
控制论在英国
安德鲁·皮克林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社会学与哲学荣誉教授,他是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科学、技术和数学相关的历史、社会学和哲学方面发表了大量著作。他的著作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译本《构建夸克:粒子物理学和社会史》《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以及《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他近期的著作包括《控制论大脑:描绘另一种未来》。目前他的研究聚焦于控制论与自然和控制论艺术的关系。
2022.11.4 Fri
斯拉瓦·格罗维奇 Slava Gerovitch
跨文化的控制论:普遍性的在地化
斯拉瓦·格罗维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史教授。他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科学哲学(来自莫斯科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所)和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和历史研究(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项目)。斯拉瓦教授发表过大量关于苏联数学、控制论、宇航学和计算机的历史的文章,他是《从新话到赛博语言:苏联控制论的历史》(2002)的作者,该书获得了沃契尼奇书卷奖(Vucinich Book Prize )的荣誉奖,以表彰他在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杰出专著;他的著作《苏联太空计划的声音:将苏联带入太空的宇航员、士兵和工程师》以及《苏联太空神话:公共形象、私人记忆和文化身份的形成》(2015)获得了加德纳-拉塞尔航空航天历史文学奖。 
2022.11.11 Fri
米卡尔·克里兹卡维斯基 Michal Krzykawski
波兰人民共和国的控制论思想
米卡尔·克里兹卡维斯基是波兰卡托维兹西里西亚大学哲学副教授,批判性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他的研究围绕着欧陆科技哲学、批评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展开;他对哲学思维、技术和科学在与当前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认识论、社会心理和生态问题之间的对话特别感兴趣。他是《他者与共者:法国哲学的三十五年》的作者;以及《分叉:不可替代》的联合作者,该书由哲学家伯纳德-斯蒂格勒与Internation Collective共同编辑(2021)。

2022.11.18 Fri
大卫·莫伦 David Maulén de los Reyes
为什么控制论在拉丁美洲消失?一条不完整的时间线
大卫·莫伦在智利首都科技大学教授技术史。他的写作涵盖了智利和拉丁美洲在社会变革中的艺术、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为设计、建筑、城市规划和工程等学科项目的回顾性研究发展特定的社会学符号生产方法。他曾策划第三届国家美术馆双年展“智利的当代艺术情境”,新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艺术中心信息视觉化项目:“第三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建筑物的系谱轨迹UNCTAD III”,并作为区域策展人参与了海外文化研究所(IFA)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呈现的项目“人人都是包豪斯。一个概念的过去和未来”。他也是《AI与社会》以拉丁美洲的控制论为主题的特刊的共同编辑。
2022.11.25 Fri
布鲁娜拉·安东马里尼 Brunella Antomarini
莱布尼茨的目的论,或控制论的史前史
布鲁娜拉·安东马里尼拥有美学博士学位,现居罗马,于罗马约翰·卡伯特大学教授美学和当代哲学。她曾受过当代认识论、美学、人类学和后人类主义的跨学科教育。她目前的研究涉及通过实用主义、控制论和系统理论等不同角度的认识论融合,来分析有机体和追溯机器的共同功能。她近期的出版包括:Le macchine nubili (2020)《作为思想实验的 Xenobots:自然选择范式中的目的论》(2022)《不在场的联系:通向一种赛博触摸》(20212)《皮尔斯和控制论:未来思维中的追溯、错误和自生系统论》《处女机:未出生的女性时代之哲学》(2013)《在错误中思考:移动中的知识目标》(2012)。 

 

2022.12.2 Fri
马修·特里克洛特 Mathieu Triclot
21世纪的控制论?或一阶控制论中的信息本体论和政治学
马修·特里克洛特在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技术大学教授哲学。他的研究承袭了法国“技术环境哲学传统”(西蒙东、波恩、斯蒂格勒)。他的第一本著作关注美国控制论以及信息概念的发明 (Le moment cybernétique)。自从《电子游戏的哲学》(Philosophie des jeux vidéo)出版以来,特里克洛特便开始参与到法语世界的游戏研究发展进程中,尤其是从“玩”的角度进行研究,集中于对计算机经验机制对现象学分析。他曾参与过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目前关注“技术-美学”的问题,以及游戏和音乐或舞蹈的类比,尤其聚焦于手势、计算机程序和图像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他的研究关注“技术环境”这一概念在设计和工程训练变革的语境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2022.12.9 Fri
原岛大辅 Daisuke Harashima
生命的内在运作:心灵的控制论(21世纪的控制论)
原岛大辅是早稻田大学未来机器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的写作和教学主要从基础信息学和新控制论的角度去讨论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文和技术,聚焦于作为系统的生物和机器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反思现代技术条件,实现以尊重为基础的生活价值。其已出版著作包括,《批判的语言:媒介理论》(2021,合著)《人工智能时代的自治:为未来重构基础概念》(2019,合著)《基础信息学的边界:人工智能可以有自己的环境吗?》(2018,合著),以及在Gendai Shiso 和 Eureka这两本期刊上的多篇论文。他也是许煜的著作《递归与偶然》(2022),以及蒂姆·英果尔德(Tim Ingold)的著作《活着》的日文译者 (2022,共同翻译)。

 

2022.12.16 Fri
凯瑟琳·海勒斯 N. Katherine Hayles
解毒控制论:从稳态到自创生及其他
凯瑟琳·海勒斯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英语研究教授,杜克大学詹姆斯 B.杜克文学荣誉教授,她教授和书写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文学、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她已经出版了十一本著作以及超过一百篇同行评议的文章,她的研究曾获得包括一次古根海姆奖学金、两次国家人文学科奖学金、一次洛克菲勒贝拉吉奥驻地奖学金、国家人文中心奖学金、以及一次加州大学校长奖学金在内的多项奖学金。她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成员。她的著作曾获得很多奖项,包括凭借《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艺术: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获得的勒内·韦勒克最佳文学理论奖(1998-99),以及凭借《书写机器》获得的苏珊妮·兰格杰出学术奖。她的写作设计媒介理论、实验小说、文学以及文化理论、科幻小说以及当代美国小说。她曾获得两项教学奖,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英国杜伦大学高等研究院等高校担任批判性探究客座教授。她近期的著作是《后印刷:书籍与计算化》(2021)。

 

2022年12月
21世纪的控制论研讨会
在线进行,敬请留意 
欢迎点击回顾 
首届艺术、技术与哲学讲座及论坛“从微观宇宙出发”
 



机构介绍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于2019年筹备,2021年12月正式成立。目标是思考在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以媒介、技术的角度重新思考艺术语言和传统,发展技术与艺术的新视野,以排演和思辨的方式去实验数字媒介如何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想像。
技術與哲學研究網絡
器道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成立于2014年,旨在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重写思考哲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此一关系的未来。网络聚焦阐述技术思想的多样性,促进技术与哲学的发展,以及开拓数码时代的替代性技术。www.philosophyandtechnology.network
M Art Foundation(MAF)成立于2021年,为注册于中国香港的非盈利艺术基金会。志在成为一个非收藏性的新型基金会,MAF旨在支持、培育及实现萌发自当代艺术家创作中的新锐观念和实践。MAF目前的项目从三个板块开展:研究与创作、倡议及年度主题项目。
/

研討會系列 (2022 年 9 月 – 2023 年 7 月):Reconsidering the Biosphere and the Technosphere in the Entropocene Entropies, Economies, Ecologies, Technologies

Organization : Anne Alombert (Université Paris 8, Laboratoire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s sur les logiques contemporaines de la philosophie), Chiara Giaccardi and Mauro Magatti (Universita Cattolica Milano, Centre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nd Cultural Change), Gaël Giraud (Georgetown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ogram), Michał Krzykawski (University of Silesia in Katowice, Centre for Critical Technology Studies), Yuk Hui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Mark Swilling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Sustainability Institute), Daniel Ross.

Contacts : anne.alombert@univ-paris8.fr / michal.krzykawski@us.edu.pl

 

The Anthropocene is a new geological epoch in which human disturbances are having an impact, not only on the biosphere, but on the whole Earth, understood as a complex system (Hamilton 2014; Hamilton, Grinevald 2015). Confronted with the Anthropocene, modern humans, who have through their exosomatic (and now hyper-industrial) activities transformed and harmed the biosphere, are certainly no longer “masters and possessors of nature” as famously described by Descartes: on the contrary, it is now the technosphere itself, as a planetary network of technical systems, that seems to occupy the driver’s seat, and on many interrelated scales.

In Bifurcate: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a book edited by philosopher Bernard Stiegler with the Internation Collective (2021), it is claimed that the Anthropocene can be termed an Entropocene, as it corresponds to increasing rates of entropy production in all its forms: thermodynamic entropy (the degradation of energy), biological entropy (the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al entropy (the reduction of knowledge to information, the incalculable to the calculable, which incidentally gives rise to negative effects that can themselves be defined as psychic and social entropies). Departing from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humankind and nature, Stiegler’s diagnosis encourages us to re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phenomena found in the technosphere: on the one hand,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the destruction of ecosystems and the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under the effect of extractivist capitalism 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fossil fue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ruption of institutions,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es and the reduction of noodiversity under the effect of computational capitalism 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data.

In such a context, the challenges of achieving ec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s can no longer be addressed separately. Instead, a transversal approach to these overlapping phenomena is required: different modes of understanding must be brought together, beyond the rift between “hard” and “soft” sciences, in order to bring the question of entropy into focus in the context of the Anthropocene-cum-Entropocen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at eminently abstract concept of entropy” has proved to be problematic and posed many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from thermodynamics in physics, as well as in biology,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conomics, and up to complex systems science, a series of misunderstandings seems to have shaped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Given our current situation, an inter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entropy should be adopted, aiming at a reconsideration of 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not only from a thermodynamic viewpoint grounded in physics, but also in relation to perspectives emerging from ecology, theoretical biology, anthropology, technology,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This seminar series seeks to encourage an interscientific debate on entropy with the aim of :

  1.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underlying epistem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concept,
  2. offering a trans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ecological
  3. opening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of/in the “entropocenic”

 

PROVISIONAL PROGRAM
 

The seminar will take place online one’s a month at 4 pm (CET).

. 20 September 2022 – Contributory Economy in the Entropocene
Anne Alombert and Michal Krzykawski

. 10 October 2022 – Entropy, Anti-entropy and the Living
Giuseppe Longo

. 22 November 2022 – Supersociety and Social Generativity
– Chiara Giaccardi an Mauro Magatti

. 20 December 2023 –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 Towards a Sustainable Growth ?
– Mario Giampietro and Robert Ayres (to be confirmed)

. 24 January 2023 – Flow economy and economy of the commons in the Age of Sustainability
– Gaël Giraud and Mark Swilling

. 21 February 2023 – Carbon and Silicon. Reframing the Technosphere and the Noosphere
– Dan Ross and Pieter Lemmens

. 21 March 2023 – Energetic Transition : Matter and Energy Flows in the Anthropocene
Olivier Vidal and Marina Fisher-Kovalski

. 18 April 2023 – Entropy and Information in Cybernetics and AI
Yuk Hui and David Bates

. 23 May 2023 – Economics as a « Cyborg Science » : Neoclassical Economy and Cybernetics
Philip Mirowski (to be confirmed)

. 20 June 2023 – Towards « Sustainable Selves » : Libidinal Energy and Psychic Entropy
Morten Nissen and Gerald Moore

. 11 July 2023 – Towards a Pharmac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Capitalocene
Paolo Vignola et Sara Baranzoni

/

對話技術與哲學系列研討會 IX (2022年11月1日) Alexander R. Galloway:十個命題簡述數碼哲學發展史

Alexander R. Galloway:十個命題簡述數碼哲學發展史


與許煜對話

2022年11月1日,星期 二
香港時間下午8時
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上午 8時

研討會將會以線上方式(Zoom)和英語進行
登記報名
Facebook Event: https://fb.me/e/1Nn0Hw9t8

 

「數碼哲學」指的是甚麽? 數碼哲學家(digital philosophers)在處理這一問題時通常求助於物理學或計算機科學更甚於哲學,他們聲稱世界在其最基本層面上是離散的(這也常被称為「數碼物理學」)。數碼哲學家在自然世界中為他們的主張尋找證據——例如亞原子粒子的離散自旋狀態或 DNA 的編碼能力。然而,在這次討論數碼哲學的演講中,我們將不再假借於自然,而是視之為哲學實踐的一個具體決定。 我們將通過十個數學命題(mathemes)來探索這個決定,其中包括一些拒絕或背離數碼哲學的替代公式。

Alexander R. Galloway 是一位作家和計算機程序員,致力於研究哲學、技術和媒體理論。 他是紐約大學媒體、文化和傳播學教授。他撰寫了有多本有關數碼媒體和批判理論的著作,其中包括《不可計算:長期數碼時代的遊戲和政治》(Verso,2021 年)。

 

/

講座: (8 月5日): 貝爾納・斯蒂格勒年度紀念講座 2022

卡爾·米查姆 
技術的政治哲學:列奧·施特勞斯之後 

 

2022年8月5日(星期五)
8pm 香港時間 / 6am 北美山區時間

開幕致詞: 高世名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主持人及回應人:許煜

在線活動:通過 Zoom 註冊加入
Facebook event

 

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工程與技術哲學的出現,它越來越關注倫理和社會問題,並帶來一些有益的概念性的、認識論和本體論上的分析。政治哲學問題在分析學派和現象學學派當中不太突出。本演講將藉鑑 20 世紀最具爭議的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 (Leo Strauss) 的思想,探討一種獨特類型的技術政治哲學的可能性。本演講目的並不在於擴展廣泛與施特勞斯相關的文獻來詳細分析、闡釋和辯論他微妙而誘人的思想,因此也不在於傳遞一種完全忠於他的解讀,而是通過多個選擇性的面向來激發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興趣。本演講的假設是,施特勞斯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在工程和技術哲學論述中所欠缺的東西。

 

卡爾·米查姆(Carl Mitcham)是一位工程、技術哲學家。他是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榮休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技術哲學國際客座教授。米查姆的研究重點是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哲學和倫理。

米查姆的著作包括《牛津跨學科手冊》(與 Robert Frodeman 和 Julie Thompson Klein合著,2010 年)、《倫理與科學:簡介》(與 Adam Briggle合著,2012 年)和《邁向工程哲學的步驟:歷史哲學和批判性論文》(2020 年) 。他的著作已被翻譯為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等多種語言。米查姆是哲學與技術學會的創始成員(1976 年),並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自由與責任委員會成員(1994-2000 年)。他獲得的獎項包括技術史學會 Abbot Payson Usher 獎(1973 年)、國際世界技術網絡 (WTN) 道德獎(2006 年)和西班牙瓦倫西亞國際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2010 年)。

米查姆同時也是哲學與技術研究網絡的學術委員會成員。

 

關於貝爾納·斯蒂格勒紀念講座

貝爾納·斯蒂格勒紀念講座於 2021 年由中國美術學院和器道哲學與技術研究網絡發起,剛好是這位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去世一年之後。紀念講座每年由哲學領域的傑出學者主講以紀念斯蒂格勒的工作和思想遺產。

/

對話技術與哲學系列研討會 VIII (2022年4月27日) Luciana Parisi:工具性和可能性

Luciana Parisi:工具性和可能性

與許煜對話

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下午9至11點
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上午 9 點至上午 11 點

研討會將會以線上方式(Zoom)和英語進行
登記報名: https://bit.ly/3LeIX8i

工具性通常定義了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聯,並能用來質疑技術和哲學之間的關聯。本次演講將處理工具性問題,而這一問題將通過批判工具理性及其在全球計算資本背景下關於智能自動化的當代討論中來展開。本次演講通過借鑒美國的實用主義,提出了一種工具性的概念,它拒絕將媒介與思維、數據與觀念對等。工具性反而可以為哲學和技術之間的對話提供替代方案。先驗理性在種族資本主義的計算配置中的回歸所產生的危機(根據算法規則和數據基礎設施來抽取/抽象化肉體、土地、水、石油、認知、創造性和社會勞動)成為破解西方形而上學核心的工具理性方程式的一種激進的可能性。正如普羅米修斯的神話似乎增強了知識在全球規模的物種化—在那裡,認識的性別化、種族化和性化的條件在文化中遞歸重複—智能自動化也未能實現人類形象的普遍性:思想與手段之間的不匹配再也無法修復。

Luciana Parisi 是杜克大學文學與計算媒體藝術與文化項目的教授。她的研究是對技術在文化、美學和政治方面的哲學探究。她曾是CCRU(Cybernetic Culture Research Unit)的成員,目前是CCB(Critical Computation Bureau)的聯合創始人。她的著作有《抽象的性:哲學、生物技術和慾望的突變》(2004 年,Continuum Press)和《傳染性建築: 計算、美學和空間》(2013 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她正在撰寫一本關於外來認識論和計算中邏輯思維轉變的專著。

/

對話技術與哲學系列研討會 VII (2022年3月17日) Andrew Feenberg: 意義與存在

Andrew Feenberg: 意義與存在
與許煜對話

2022年3月16日,星期三,太平洋標準時間下午6點至8點
2022年3月17日,星期四,香港時間上午9至11點

研討會將會以線上方式(Zoom)和英語進行: Register to join via Zoom 
Facebook Event: https://fb.me/e/35lCCKiWm

 

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由事實組成的客觀世界界,另一個是我們積極與事物打交道的生活世界。這兩個世界不能被簡化為一個單一的現實,但它們不斷地交流。在這次演講中,我將討論它們之間的互動,這些互動塑造了科學和技術。

Andrew Feenberg 早年受學於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現為西蒙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傳播學院的榮休教授,並曾擔任應用傳播和技術實驗室的主任。2013至2019年,他也在巴黎國際哲學學院擔任項目主任。他的著作包括《質疑技術》(Questioning Technology)、《改造技術》(Transforming Technology)、《海德格爾與馬爾庫塞》(Heidegger and Marcuse)、《在理性與經驗之間》(Between Reason and Experience)、《實踐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Praxis) 和《技術系統:理性的社會生活》(Technosystem: The Social Life of Reason)。他關於赫伯特·馬爾庫塞的新書將在今年由Verso出版。

 

關於本研討會系列

對話技術與哲學系列研討會由Cosmotechnics/Critical AI 研究項目發起,香港城市大學和哲學與技術研究網絡聯合支持。該系列在 2021年秋季和2022年春季期間進行,與技術哲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對話,以回應當今哲學和技術的逼切問題。

即將舉行的活動包括與 Luciana Parisi(4月20日)和 Carl Mitcham(5月25日)的研討會。

 

/

新書對談會 (10/11 March 2022) Discriminating Data by Wendy Chun

 

Book Conversation: Discriminating Data by Wendy Chun

In dialogue with Yuk Hui

 

Thu 10 March 2022, 5pm PST / Fri 11 March 2022, 9am HKT

Online Event: Register to join via Zoom

Facebook Event: https://fb.me/e/304BhrtRH

 

In this event, Wendy Chun will discuss her latest book Discriminating Data (2021, MIT Press) in conversation with Yuk Hui.

In Discriminating Data, Chun reveals how polarization is a goal—not an error—within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These methods, she argues, encode segregation, eugenics, and identity politics through their default assumptions and conditions. Correlation, which grounds big data’s predictive potential, stems from twentieth-century eugenic attempts to “breed” a better future. Recommender systems foster angry clusters of sameness through homophily. Users are “trained” to become authentically predictable via a politics and technology of recognition.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analytics thus seek to disrupt the future by making disruption impossible.

Chun, who has a background in systems design engineering as well as media studies and cultural theory, explains that although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may not officially include race as a category, they embed whiteness as a default.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or example, relies on the faces of Hollywood celebrities and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groups not famous for their diversity. Homophily emerged as a concept to describe white U.S. resident attitudes to living in biracial yet segregated public housing. Predictive policing technology deploys models trained on studies of predominantly underserved neighbourhoods. Trained on selected and often discriminatory or dirty data, these algorithms are only validated if they mirror this data.

How can we release ourselves from the vice-like grip of discriminatory data? Chun calls for alternative algorithms, default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alitions in order to desegregate networks and foster a more democratic big data.

 

Wendy Hui Kyong Chun is Canada 150 Research Chair in New Media in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Director of the Digital Democracies Institute at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he has studied both Systems Design Engineering and English Literature, which she combines and mutates in her current work on digital media. She is author of Control and Freedom: Power and Paranoia in the Age of Fiber Optics (MIT, 2006), Programmed Visions: Software and Memory (MIT 2011), Updating to Remain the Same: Habitual New Media (MIT 2016), and Discriminating Data (2021, MIT Press), and co-author of Pattern Discrimin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Meson Press 2019). She has been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odern Culture and Media at Brown University, where she worked for almost two decades and where she’s currently a Visiting Professor.

/

對話技術與哲學系列研討會VI (2022 年 2 月 22 日)Henning Schmidgen:機械規範性

Henning Schmidgen:機械規範性

與許煜對話

 

2022 年 2 月 22 日,星期二 13:00-15:00 CET / 20:00-22:00 HKT

在線活動, 通過 Zoom註冊加入:  https://bit.ly/3GzpP2l

臉書活動:https://fb.me/e/26XbnnKMJ  

 

在當今社會,技術通常被視為有益且富有成效的「存在模式」,其可以促進和改善用戶的生活。與此同時,它們也經常被認為是或多或少的抽象機構和權力,所強加給我們的約束限制。尤其是數字技術的使用,往往與不明確的規則、先決條件與後果聯繫在一起。這些都限制了我們的自決能力,因此也限制了規範行動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對算法、人工智能和信息資本主義的批判是恰當且必要的。正如我所論證的,這也關係到對「機械規範性」的延伸反思,即主觀和創造性使用技術的可能性和能力。

本演講通過引用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 所稱的「技術活力論」的哲學傳統,來介紹機械規範性的概念。我將表明,這一傳統不僅包括德勒茲和加塔里,還包括哲學家和醫生,如喬治·康吉萊姆(Georges Canguilhem)和庫爾特·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這一傳統至關重要的是「技術」的生物學觀點,在此技術被理解為塑造個人環境可能性的同義詞。因此,我們對技術問題的回答關鍵取決於實現這一觀點。

 

Henning Schmidgen 是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媒體研究教授。他在柏林和巴黎學習心理學、哲學和語言學。1996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1997年至2011年,他在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Dept. Rheinberger)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1年,他獲得了科學史和媒體研究的教授資格。 2011 年至 2014 年間,他在雷根斯堡大學擔任媒體美學教授。

為了彌補媒介理論和科學史之間的鴻溝,Schmidgen對瓜塔里的機器、康吉萊姆的概念以及生理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中的時間問題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的研究在《Isis》、《Configurations》和《Grey Room》等雜誌上發表。他最近的著作包括《亥姆霍茲曲線》(The Helmholtz-Curves)。《追蹤逝去的時間》(Tracing Lost Time)(2014年)、《瓜塔里錄音帶》(The Guattari Tapes)(2019年)和《霍恩,或媒體的反面》(Horn, or The Counterside of Media)(2022年)。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 Slide